- 廣告 -
根據台灣天下雜志報導今年比較台韓前十大富豪,台灣平均年紀竟比韓國長13歲!

很多人疑問,爲什麽台灣只能靠台積電演出“一個人的武林”,而韓國產業卻是百花齊放?
根據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瞿宛文表示,因為台灣在這20-30年來,可說未曾有過成功推動新興產業的政策。
台灣與韓國經濟結構高度類似,韓國能打造新成長引擎,而台灣沒有,代表“有些事應該做,而沒有做。” 瞿宛文 補充
她分析,台灣2000年初期的兩兆雙星、WiMAX這兩個大型產業計劃都失敗後,20年來,不論藍綠執政,產業政策大致上只剩“口號”,政府應尊重自由市場,不應主導產業政策的思維。直到最近離岸風電政策,為了抗衡核電所主導的唯一政策。
反觀韓國,推動產業政策有高度共識。例如,盧武鉉任內推動的IT839,讓韓國數位經濟蓬勃發展。李明博任內推動的生物相似藥戰略,讓韓國生技業成為亞洲成長最快的國家。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是錦上添花,而是為有前景但仍缺乏沃土的產業,改善土壤環境。
台灣近幾年的經濟動能,雖優於韓國,但論起總體經濟水準,仍有相當距離。2019年,台灣人均所得為25917美元,但僅及韓國的83%。
未來要超越韓國,瞿宛文則認為政府還是得重新建立,打造新興產業的企圖心與能力。
比較兩國十大富豪名單,更可看出台灣頂尖企業缺乏“新陳代謝”的窘境。

台灣上榜者,大多超過65歲,韓國卻有7人低於60歲,主要是網路、遊戲業創辦人。其中最年輕的權赫彬僅46歲,是遊戲公司SmileGate創辦人,靠全球熱賣的網路射擊遊戲《穿越火線》,成為最年輕富豪。而且,三星、現代、SK這類老字號財閥,也首度佔不到一半名額。
這些“新型財閥”,也為韓國帶來一些新氣象。例如62歲的徐廷珍,便宣布退休後要交棒給專業經理人,確保這家韓國最大生技集團不會變成家族企業。韓國Kakao創辦人金範洙則對傳統財閥的階層體制極為反感,因此集團內只有3個級別:CEO、部長、組員。
當韓國新舊財閥攜手,百花齊放,點燃新成長引擎。但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。
- 廣告 -